落枕(lào zhěn),是一種以頸部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的常見病,歷史稱為“失枕”。其發病特點為入睡前無癥狀,醒來后頸部疼痛,頸部活動受限。落枕多是由于夜間睡眠姿勢不良,頭頸長時間處于過度偏轉的位置;或因睡眠時枕頭不合適(過高、過低、過硬), 使頭頸處于過伸或過屈狀態,從而造成頸部的一側肌肉過度緊張,使傷處肌筋強硬不和氣血運行不暢,引起局部疼痛不適,活動受限。除此之外,某些頸部外傷、外感風寒亦可引發本病。
中醫學對本病認識可追溯到《黃帝內經》,源于《素問·骨空論》又稱為“失枕”:“失枕在肩上橫骨間, 折使揄臂齊肘正,灸脊中”, 《素問·至真要大論》:“諸痙項強,皆屬于濕”“濕淫所勝……病沖頭痛, 目似脫,項似拔”。《傷科匯纂·旋臺骨》論“有因挫閃及失枕而頸強痛者”。《證治準繩·雜病》認為“頸痛非風邪, 既是氣挫, 亦有落枕而痛者”。可見中醫學認為落枕的病因病機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睡姿不良,傷其頸筋;二是寒濕浸淫;三是頸部扭傷。但目前中醫對本病尚無統一的辨證分型。
頸項在中醫學中有著其獨特的含義,《素問·金匱真言論》:“東風生于春,病在肝,俞在頸項”。中醫是講“應象”思維的,“東風”“春”代表著“生長收藏”中的“生”,也代表著“五行”中的木。《說文解字》載:“俞,空中木為舟也”。這里“俞”代表著特殊通道。那么整句話就可以解釋為:“人體中的生發功能,跟樹木一樣,有著曲直的功能,向上生發的同時,要限制住速度,生發太過和不及都會影響到肝,在人體中的通路體現在頸項”。而失枕就是因為睡姿不良、頸部扭傷、寒濕侵襲所導致的。治療方法是通過灸法溫通頸項之間的經絡,《內經》給的穴位是脊中。
“落枕”為中醫學病名, 在現代醫學方面屬于“急性頸痛”范疇內, 根據疼痛研究國際協會 (IAPS) 的標準:病程小于7天為急性期頸痛。頸痛是脊柱類疾病臨床中最常見的癥狀之一, 國外一項研究顯示普通人群中頸痛年發病率為14.6%。
落枕的發生是內外因相互作用的結果,落枕易感的因素主要為:
內因:素體虧虛,氣血不足,經絡阻滯,無以濡養頸筋。
外因:1)外傷史:某些頸部外傷,也可導致肌肉保護性收縮以及關節扭挫,再逢睡眠時頸部姿勢不良,氣血壅滯,筋脈拘攣,可導致本病。2)多種觸發因素:當患者夜間睡眠姿勢不良、外感風寒和頸部扭傷時極易患此病。
落枕危害主要包括:落枕反復發作,易導致頸椎病或頸椎間盤突出發病幾率增加。使得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癥發病幾率增加。
經常出現落枕的人,局部關節肌肉以及韌帶等部位很容易受到損傷,增加頸椎病、頸椎間盤突出癥的發病幾率。
國外一項研究顯示頸痛患者首次發病后1~5年內持續性頸痛或者因復發引起的頸痛發病率為50%~85%。
落枕目前并沒有明確統一的診斷分型。有根據具體損傷肌肉將落枕分為胸鎖乳突肌損傷、肩胛提肌損傷、斜方肌損傷、斜角肌損傷、菱形肌損傷。
臨床表現:頸部酸痛不適,活動受限。重者可有肩背部酸沉疼痛。檢查時可發現胸鎖乳突肌痙攣、變硬,常在胸鎖乳突肌中上部觸及塊狀或條索狀物,并有明顯壓痛,頭頸向一側扭轉受限,且癥狀加重。
臨床表現:頸強直,肩頸酸痛不適,活動受限,肩胛內上角有明顯壓痛,頸部活動后加重。頸部側屈時,患側及健側都會引起疼痛,頸旋轉也會引起疼痛。
臨床表現:其癥狀主要是后頭部、后頸部、頸部兩側位置的疼痛癥狀,并且做部分動作的時候會使得疼痛加重。比如抬頭向上看的動作,抬頭聳肩的動作,挺胸,挺直背部的動作或者挺直腰部的動作等,這些動作都會引起斜方肌部位的疼痛加重。
臨床表現:斜角肌損傷會引起頸前部、胸部、上背部、肩膀、前臂部至手部的麻木、過電感、灼痛感等感覺異常,上臂的抬舉困難、費力,脫衣服費力等。
臨床各肌肉受損中,肩胛提肌、斜方肌、胸鎖乳突肌損傷多見,斜角肌損傷少見。
臨床表現:頸項酸痛,頭有沉重感,頸部僵硬,活動不利,惡寒畏風。舌淡紅,苔薄白,脈弦緊。
臨床中常見引起落枕的誘發因素有:1)夜間睡姿不良;2)外感風寒;3)有頸部外傷史;
一般來講,春秋冬三季都容易引發落枕,因為此時天氣寒冷,患者更容易遭受寒濕侵襲,從而引發落枕。但隨著時代的發展,風扇空調的普及,夏季貪涼也容易引發落枕。
一般來講,落枕和頸椎病沒有直接關系。頻繁的落枕一般是頸椎病的早期表現。
現代醫學認為無關,但中醫認為情志是會影響一個人的臟腑氣機變化的,正如《素問·血氣形志篇》所言:“形數驚恐,經絡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以按摩醪藥”。七情中的驚和恐,會使人體更容易發生“經絡不通”和“不仁”的情況。所以我們認為驚嚇、緊張、恐懼等情緒可能會增加落枕的發生。
勞累會導致人體處于一種“驟虛”的狀態,伏案工作或者長期低頭,也會使得頸項部的肌肉長時間使用導致疲勞損傷,如果加上外在的誘發因素,如枕頭高度、軟硬度不適,更換新枕頭,或是熟睡時姿勢不良,側臥時枕頭過低或過硬,使頸部處于過伸或過屈狀態,導致一側肌群在較長時間內過度伸展,發生痙攣,就容易導致落枕。
落枕與體質有著密切的關系。對于落枕來說,氣虛質、陽虛質、痰濕質、氣郁質、血瘀質容易感受外邪,致頸部氣血瘀滯,寒凝經脈,頸筋失養。
一般沒有關系,頸部扭傷和寒濕侵襲與肥胖或消瘦關系不大。但極度消瘦的患者可能更容易遭受外邪侵襲,或者反復發作。
落枕好發于青壯年,可能與青壯年貪涼、肩頸長期緊繃有關。但隨著年齡的增長,頸椎的韌帶、關節囊和筋膜本來就會出現一定程度的松弛,失去了維護頸椎關節穩定性的功能。所以各年齡段都有導致落枕發病的原因。
落枕的病因,既有內因,也有外因。內因是素體虧虛,氣血不足,經絡阻滯,無以濡養頸筋。外因是不良的生活方式和寒濕侵襲,如經常低頭、睡眠姿勢不當、枕頭高度及軟硬不適宜等,容易導致頸肩部的肌肉痙攣抽搐,產生落枕。
中醫認為落枕的內在因素是素體虧虛,氣血不足,筋脈失養,經絡組織無以濡養經筋。外因多由寒凝經脈、經筋挫傷失養,氣血瘀滯等原因。
氣虛質、氣郁質、血瘀質極易造成局部氣血瘀滯、頸筋失養。陽虛質更易感受外邪,寒濕侵襲以致氣血瘀滯、頸筋失養。
落枕的發病機制主要包括:
1) 急性肌肉損傷 睡眠時枕頭不合適(過高、過低、過硬)或寒濕侵襲均會造成頭頸部肌肉在睡眠期間長期處于過度拉伸或屈曲的狀態,頸部肌肉(特別是胸鎖乳突肌、肩胛提肌、斜方肌、斜角肌等)由于長時間保持牽拉不能得到適度放松,頸部肌肉氣血運行不暢、經脈不和,使得頸部一側肌肉出現靜力性損傷、攣縮導致頸部僵硬疼痛,頸椎活動受限。其次,睡前不良習慣使頸部長時間處于某一固定位置,當突然轉動時,頸椎椎體間小關節也會發生扭轉,關節之間的間隙被拉大,關節囊處于滑入狀態,而頸部企圖旋轉恢復到原來姿勢時,頸部小關節發生扭錯,繼而產生疼痛 。
2)慢性疲勞損傷 長時間保持頭顱注視屏幕及低頭伏案工作時,頸肩背部肌群的運動模式以維持頭頸部姿勢為主,肌纖維較長的動力肌群如斜方肌、胸鎖乳突肌相對耐受力強;而頸部的固有的短小肌群相對耐受力弱,容易受損 。頸部由于長期維持一個固定的動作或因進行性低頭姿勢導致局部積累性疲勞,甚至產生肌肉保護性收縮。由于積累性疲勞不僅僅出現在一側,故此類原因引發的落枕,患者頸部疼痛癥狀有時會在兩側同時出現。
3) 其他因素 由于頸部疼痛、僵硬只是疾病的一種外在表現,患有其他內科疾病時也可能會有相同的癥狀發生。
胸鎖乳突肌位于頸部兩側。起自胸骨柄前面和鎖骨的胸骨端,二頭會合斜向后上方,止于顳骨的乳突。
肩胛提肌位于項部兩側,上部位于胸鎖乳突肌深面,下部位于斜方肌深面。起自第1-4頸椎橫突,止于肩胛骨上角和內側緣的上部。
斜方肌位于項部和背部的皮下,一側呈三角形,左右兩側相合成為斜方形。斜方肌起于枕外隆凸、項韌帶、上項線、第7頸椎及全部胸椎棘突,肌肉纖維分上、中、下三部分,分別止于鎖骨外側1/3、肩胛岡和肩峰的部位。
前斜角肌起自第3-6頸椎橫突(前結節),中斜角肌起自第2~7頸椎橫突(后結節),后斜角肌起自第6、7頸椎橫突(后結節),止于第2肋,肌肉走行斜向外下,前斜角肌、中斜角肌止于第一肋骨上緣,后斜角肌止于第二肋骨上緣。
菱形肌位于斜方肌中部的深面,分為大菱形肌和小菱形肌。小菱形肌起自下2個頸椎棘突,大菱形肌起自上4個胸椎棘突,兩肌束向外下方,止于肩胛骨內側緣的下半部(肩岡內側端以下),由肩胛背神經支配。
落枕的核心病機是寒濕侵襲、寒凝經脈、氣血瘀滯、頸筋失養。正如《素問·至真要大論》所言:“諸痙項強, 皆屬于濕”“濕淫所勝……病沖頭痛,目似脫,項似拔”。
是否能緩解與患者的體質有關,如果患者是因為“驟虛”導致的風寒侵襲,那么在身體活動后可能會癥狀減輕。如果患者素來身體虛弱,癥狀則不能緩解,甚至容易反復發作。
落枕反復發作與患者的體質有關,也與患者的生活習慣有關。當患者素體虧虛,氣血瘀滯,頸筋失養時,也許患者未有風寒侵襲,落枕遷久不愈、反復發作。當患者有頸部外傷史或頸椎病時落枕也易反復發作。患者存在夜間睡姿不良、頸部不避風寒以及濕頭發不擦干時,也極易反復發作。此外,患者有熬夜的習慣時,也會增加落枕反復發作的幾率。因為熬夜會導致患者進入一種昏睡狀態,使患者在夜間感受風寒或睡姿不當時更不容易醒來做調整,從而導致落枕反復發作。
其實這樣說并不確切,患有頸椎病也可反復引起落枕。頸椎病最常見的有五大類型:頸型、神經根型、交感神經型、椎動脈型和脊髓型。其中,頸型頸椎病比較容易與落枕混淆。很多時候落枕是頸型頸椎病的臨床表現之一。落枕是頸部的急性損傷,落枕也可以算是頸型頸椎病的急性發作;而頸型頸椎病是頸部的慢性勞損。
中醫學對該病的認識有悠久的歷史,從該病的命名上來看,該病與睡姿和枕頭有莫大的關系。而根據《傷科匯纂·旋臺骨》和《證治準繩·雜病》中的“有因挫閃及失枕而頸強痛者”和“頸痛非風邪”說明中醫一直以來把落枕與頸部扭傷是分開討論的,雖然癥狀相同,但病因不同。到了今天,頸項痛包含的疾病更為廣泛,頸部扭傷也被收入了落枕的范疇。醫生診治時,我們可以根據病因來確定不同的治療方案。
落枕一般無任何征兆。但頸部外傷、頸部扭傷、過勞、濕頭發、熬夜等都可以視為落枕發作的征兆因素。
通常情況下確實如此。但是如果頸部發生外傷或者扭傷后出現落枕臨床表現,或者濕頭發未吹干而受風寒侵襲出現落枕臨床表現也可以診斷為落枕。
1)頸部疼痛:其特點為:①疼痛多為劇烈疼痛;②疼痛在睡眠后出現;③疼痛多在一側,亦可兩側疼痛;④疼痛在頸部活動時明顯加重;⑤較重的向上可波及頭,向下可波及上肢。
2)功能受限:頸部可出現不同程度的功能受限,各方向功能均可受限,但以向患側旋轉受限為主。
3)頸部可因疼痛出現頸部歪斜,也可見到“頭向前沖”等現象。
4)頸肩部肌肉痙攣、壓痛。
5)可出現頸部棘突偏歪、頸椎生理曲度減小或反張、兩側有不對稱感。
反復落枕容易誘發的疾病:頸椎病和頸椎間盤突出癥:頸椎間盤變性后,該節椎間關節即失去穩固性,容易發生關節、肌肉、韌帶等損傷。中老年人若多次落枕,須懷疑此病。x射線檢查可見椎間隙狹窄,椎體邊緣骨刺形成等征象。
落枕的診斷標準:
1)因睡眠姿勢不良或感受風寒后所致。
2)急性發病,睡眠后一側頸部出現疼痛,酸脹,可向上肢或背部放射;活動不利,活動時傷側疼痛加劇,嚴重時頭部歪向病側。
3)患側常有頸肌痙攣,胸鎖乳突肌、斜方肌、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處壓痛。在肌肉緊張處可觸及腫塊和條索狀的改變。
1)檢查頸部主動旋轉。
2)檢查被動做頭部旋轉或頸部過伸活動。
3)常見壓痛部位檢查包括胸鎖乳突肌、斜方肌、斜角肌、菱形肌及肩胛提肌等。
1)起病經歷:落枕和頸椎小關節錯位都是急性發病,但落枕一般出現于睡覺后。
2)頸椎小關節錯亂可能出現局部腫脹
3)頸椎小關節錯位發生時,頸椎棘突、橫突歪斜形成頸椎畸形,拍攝X光片能夠證實頸椎序列改變。
4)頸椎小關節錯位可以造成頸脊髓神經損傷,患者可出現肢體麻木、無力,甚至會導致四肢癱、大小便功能障礙等嚴重的臨床癥狀。
1)起病緩急:頸椎病一般是慢性起病;而落枕一般都是急性發病,可能睡覺起來后發現脖子突然不能活動了;
2)是否有伴隨癥狀:頸椎病雖然以頸肩部的疼痛、活動受限為主要表現,但多包含有其他伴隨癥狀,如上肢麻木、放射痛、頭暈、心慌等;而落枕主要是以頸部的活動受限及疼痛為主,一般不包含其他伴隨癥狀;
3)病程長短:頸椎病多是在慢性損傷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病程較長,可由椎間盤、韌帶等原因引起,不容易根治,且容易因受涼、勞累等因素反復發作;而落枕多因損傷一側的肌群而引起疼痛,活動不利,它起病雖急,但病程較短,只要及時治療就可以治愈。
可以幫助我們與頸椎病相鑒別,頸椎病的診斷要依據影像學檢查提示
頸椎椎間盤或椎間關節有退行性改變。而落枕的影像學檢查往往無異常或者出現輕度的頸椎曲度改變、骨質增生。
落枕的治療應達到以下目的:
1)緩解治愈疼痛
2)恢復頸椎的正常活動
3)防止復發而引起其它疾病
落枕的治療應盡早開始,本病以通經、松筋、整復、助動、溫通為治療原則。
頸部活動度指通過觀察頸椎前屈、后伸、左右側彎和左右旋轉的角度來衡量頸椎的活動程度。可以幫助我們對頸部疾病的診斷,以及判斷頸部疾病的嚴重程度。
中醫對該病的認識歷史悠久,治療方式多、副作用小、見效快、療效顯著。從《黃帝內經》開始,中醫就對落枕有著明確的認識和治療方法,隨著醫學的進步和發展,針灸推拿治療落枕的方法也在逐漸增多,呈現多元化、優質化的發展勢頭。總之傳統療法治療落枕療效肯定,且方法簡便、安全、無不良反應、費用較低,易于患者接受。
需要完善的地方:1)中醫治療落枕的方法多,但其中部分療法在文獻中報道的病例數較少,存在一定的誤差,其療效需進一步考究;
2)針灸和推拿的各種療法的適應證和操作規范尚未得到統一。
落枕可以分為頸部扭傷與失枕兩大類,頸部扭傷可以通過臨床表現辨別受損的頸部肌肉,從而根據受損的肌肉論治。例如,胸鎖乳突肌損傷,我們可以選取小針刀、按摩推拿、針灸等治療方法。肩胛提肌損傷,我們可以選取穴位注射、按摩推拿、針灸等治療方法。對于“失枕”病人,我們可以根據其臨床表現,進行辨證論治。例如,患者畏寒,我們可以選取灸法、中藥熱敷、溫通類的推拿手法。患者頸部活動受限,我們可以進行針灸推拿的同時,讓患者進行頸部的運動。
西醫對落枕的治療方式有:1)服用常規的消炎止痛的藥物:比如塞來昔布膠囊、美洛昔康片、安康信片、洛索洛芬鈉片、雙氯芬酸鈉片等。
2)涂抹外用藥物:比如扶他林軟膏,在頸部疼痛酸脹的地方涂抹按揉,能使疼痛緩解。
3)服用肌松藥物:比如鹽酸乙哌立松片,能緩解頸部肌肉的痙攣,緩解肌肉的僵硬感。
4)西醫手法治療
西醫治療落枕的手法名詞有五個,分別是“Manipulation”,“mobilization”,“massage”,“manual therapy”,“thoracic manipulation”.
manipulation:指患者關節被動轉至活動范圍的極限,其后操作者給予快速而輕微的扳動,又稱高速率低振幅(HVLA)手法,常能聽到彈響聲。
mobilization;是指一種以低速率、不同振幅的生理運動與附屬運動作為治療手段,以改善和恢復關節生理活動和附屬運動為目的的被動手法操作技術。
massage :根據美國國立醫學圖書館編制的《醫學主題詞表》將其定義為運用手對身體軟組織進行系統而有規律地治療,從而達到影響神經與肌肉系統、全身血液循環系統的目的。
manualtherapy:指操作者根據患者的癥狀與體征,借助于手輔助患者被動或主動運動,運用關節松動術或關節與軟組織手法治療,實際上包括了扳動手法、關節松動術、按摩等治療形式,至少由兩種方法組成。
thoracic manipulation:指主要作用于胸椎的扳動手法。
功能鍛煉的形式較為豐富,包括伸展運動、頸部肌肉對抗、游泳等。
伸展運動具體操作:1)患者坐位,慢慢轉頭至右/左側,使下巴與右、左肩平行,感受頸部左、右側得到了有效的拉伸。保持呼吸3—5次。結束時呼氣,頭部回到正中位。(注意:肩膀向下放松,轉頭時保持身體正中,不隨著頭部而移動)
2)患者坐位。頸部左/右側拉伸,使右/左耳去尋找右/左肩。呼氣,頭部倒向右/左側,右/左耳去尋找右肩,微微收顎。吸氣,嘗試拉伸左側頸部同時保持脊椎舒展。保持呼吸數次。結束時吸氣,頭部回復正中位。(注意:放松肩膀并感受側頸部的拉伸)
頸部肌肉對抗具體操作:1)患者站立,雙手抱頭,雙手向下用力,與頸部肌肉做對抗性運動。以感受到頸部肌肉得到拉伸為度,保持呼吸3—5次。結束時雙手放松,頭回到中正位。
2)患者站立位,首先保持頭頸部中立位,然后將頭部偏向左/右側。同時,左手從背后將右/左手拉向左/右側,并使右/左側肩膀下沉。
保持3-5次呼吸的拉伸,然后換對側進行。
適用于落枕的中醫外治法有:針刺、艾灸、推拿、火罐、刺絡拔罐、膏摩等。
具體操作:可選用局部穴配遠端穴。局部穴可選用阿是穴、風池、肩井等,遠端穴選外勞宮、后溪、養老、外關、陽陵泉、懸鐘。采用瀉法或平補平瀉。若患者活動不利,可在針刺過程中配合頸部活動。
具體操作:1)點穴止痛:先點按兩側合谷、外關和落枕穴以通經止痛;每穴點按半分鐘至1分鐘;強刺激;點穴的同時應囑患者活動頸部。待疼痛緩解后再進行以下手法治療。
2)按揉松筋:在頸部施用一指禪推法、?法、點揉、拿法,使頸部及肩部肌肉放松。放松的重點是胸鎖乳突肌和斜方肌。放松時應從上到下,從中央到兩邊,從健側到患側,力量從小到大,作用層次由淺至深,改善局部血液循環,從而緩解痙攣、達到止痛的目的。此外,若有棘突偏歪,可做頸椎定位旋轉扳法;若有頸椎沿失狀軸或冠狀軸的旋轉可做頸部端提手法,糾正錯位時可緩解頸部肌肉痙攣;針對頸部功能受限可做頸部搖法,以增加頸部活動范圍,恢復其正常功能;若有側屈受限可做頸椎側扳法。
3)循經推拿:對督脈、足太陽膀胱經、足少陽膽經、足陽明胃經及特定穴位,進行推、拿、點、按、揉、摩、滾等手法刺激,可對經絡系統進行調節疏導,達到疏通經絡、祛瘀止痛的療效。
4)擦法溫通:在頸肩部做擦法以透熱為度,用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達到溫通經絡的作用。
按摩推拿主要是用手或肢體的某些部位接觸患者,通過力起到治療作用。在長期的醫療實踐中,前人發明了許多按摩推拿輔助工具。比如:木針、桑枝棒、按摩板、角式按摩棒等。在落枕的推拿治療中,我們可以用木針、角式按摩棒來點壓穴位,用按摩板來撥筋等。可以提高療效,同時保護操作者(施術者)雙手。
可于痛處局部進行艾灸或中藥熱敷(當歸、羌活、紅花、白芷、防風、乳香、沒藥、骨碎補、續斷等),使痛得熱而解。
此處以冬青膏為例,其他中藥膏方對癥即可使用。取適量冬青膏涂抹于施術部位,涂抹均勻,以施術時手下無滯澀感或光滑為度。然后進行推拿手法操作。常用的手法有:擦法、摩法、推法、揉法、拿法等。中藥膏劑聯合推拿手法能起到祛風散寒、活血止痛、舒筋通絡的作用。
具體操作:在局部涂少量按摩乳后拔罐,可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局部痙攣。對于辨證為瘀血阻絡的患者,我們可以進行刺絡拔罐的治療,先用梅花針或三棱針在痛處點刺出血后拔罐。能起到活血化瘀、通絡止痛的作用。
適用于胸鎖乳突肌、肩胛提肌損傷。具體操作:患者取仰臥位,頭偏向健側,取患側胸鎖乳突肌/肩胛提肌的起止點,針刀與施處約成90度角,刀口線方向與胸鎖乳突肌/肩胛提肌走行方向平行刺入,先縱行剝離2—3次,再橫行剝離2次,出針。
適用于肩胛提肌損傷,具體操作:在肩胛提肌的起止點及有明顯壓痛處給予痛點注射。藥物:2%利多卡因3mL、醋酸曲安奈德5mg、維生素B12 1.Omg、生理鹽水4mL,共計lOmL,每個痛點注射2~3mL。
三伏貼,是一種傳統中醫的治療法。三伏貼根據中醫“冬病夏治”的理論,對一些在冬季容易產生、復發或加重的疾病,在夏季進行扶正培本的治療,以鼓舞正氣,從而達到防治疾病的目的。三伏貼可疏通經絡,調理氣血,寬胸降氣,健脾和胃,鼓舞陽氣,從而達到振奮陽氣、促進血液循環、祛除寒邪、提高衛外功能的效果。對落枕有預防和治療的作用。
可以用葛根湯、麻黃附子細辛湯、羌活勝濕湯加減來治療落枕,葛根湯出自《傷寒論》,載曰:“太陽病,項背強幾幾,反汗出惡風者,桂枝加葛根湯主之。”“太陽病,項背強幾、無汗惡風,葛根湯主之。”葛根湯的組成有葛根、麻黃、桂枝、生姜、大棗、甘草、芍藥。有發汗解肌、舒筋升津、祛風通絡、解痙除痹的作用。麻黃細辛附子湯出自《傷寒論》,組成有麻黃、附子、細辛。有助陽解表的功效。
羌活勝濕湯出自《內外傷辨惑論》,組成有羌活、獨活、藁本、防風、甘草、蔓荊子、川芎。有益氣和營,祛風勝濕的功效。
傳統功法是中華民族長期生活實踐總結的,以自身形體活動、呼吸吐納、心理調節相結合為主要運動形式的,以強身健體、防病治病、延年益壽、開發潛能為目的的身心鍛煉方法的統稱。代表性項目有:健身氣功、八段錦、導引術、太極拳、易筋經等。進行傳統功法健身,可以疏通經絡、溫通經脈、祛除寒邪。對落枕有治療和預防作用。
八段錦共有八式 , 其中的 “ 兩手托天理三焦 、左右開弓似射雕 、調理脾胃須單舉、五勞七傷往后瞧、搖頭擺尾去心火” 等多為肩頸部的前屈 、后伸及扭轉等牽拉旋轉動作。可以拉伸放松緊張的肌群,增大關節活動范圍,改善周圍血流分布,恢復正常生理彎曲,改善頸部功能障礙;且八段錦是全身都參與的有氧鍛煉,可加速血液和淋巴回流,利于炎癥和水腫的消退,減輕頸疼痛。
在太極拳整個行拳的過程中,是要求“虛靈頂勁”的,正如《太極拳譜·十三勢行動歌》所載: “尾閭中正神貫頂,滿身輕利頂頭懸。”要求頭部自然松直,下頜微收,頭頂百會穴有上頂之意念,從而形成上下對拉,令頸椎乃至整個脊柱各節段自然松開,讓頸部肌肉韌帶自然伸長,有意識地維持頸椎正常的生理曲度,進而保證頸部神經血管等免受壓迫。除此之外,經常練拳也能改善人體的體質,讓人形成好的習慣。以此達到預防和治療的目的。
如果不想就醫,可以試試以下方法。
1)用熱毛巾敷疼痛部位:每天熱敷脖部或疼痛處3次,每次至少10—15分鐘。能夠起到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緩解肌肉痙攣,達到溫通經絡的作用。也可以使用熱水袋、電吹風等方法。
2)適度伸展脖子:落枕時仍要進行伸展,當脖子轉動到會痛的位置時,不要立即就轉回不痛的方向,盡量停在原處,逐漸適應疼痛感、再慢慢轉動或后仰到極限。伸展過程時切記要溫和、漸進、緩慢。拉伸至有牽拉感即可,保持10~30秒,有疼痛感應立即停止,拉伸3~4組。
落枕遷久不愈,或者落枕反復發作。以上兩種情況應該盡快就醫,防止病情進一步惡化。
落枕本身有自愈的趨向,只要及時采取治療措施,癥狀是可以很快消失的。本病雖起病較急,但若經過系統治療,病程也很短,1周以內多能痊愈。及時治療可縮短病程。若落枕沒有及早治療,反復發作可轉為頸椎病。
1)睡覺時注意關閉門窗,避風寒;2)洗頭后盡快吹干頭發;3)枕頭不宜過高也不宜過低,材質宜軟;4)不宜熬夜后昏睡;5)睡姿端正,可側躺但不宜讓一側緊繃。
天氣冷或者風大時,無論是日常還是睡覺時,都要注意頸部的保暖。頸部受寒冷刺激則會導致局部肌肉痙攣,血管收縮,從而加重頸項部癥狀。
1)工作時勿長時間伏案工作,最好每50分鐘短暫休息或活動5~10分鐘;可以做一些頸部及肩部的肌肉伸展運動;調整桌椅、電腦屏幕、鍵盤或是鼠標的高度,甚至考慮使用符合人體工學的椅子及電腦桌。適度的肩頸運動能有效避免落枕的發生。
2)要積極地鍛煉自己的頸部以及背部肌肉,這樣防止脊椎關節的松弛,就相當于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自己患脊椎病的概率,經常地鍛煉能夠保持脊椎的穩定性提升,也就是在主要的方面預防著落枕。
3)在冬季夏季一定要護好自己的頸部。冬季防止頸部裸露在被子外面受涼,夏季也不要讓頸部直接對著空調或風扇硬吹,太涼是會嚴重地損壞脊椎關節的,這些都是非常需要注意的。
4)不要長時間單邊背過重的背包,或搬過重的物品。避免過度勞累,熬夜,遠離煙酒。
該疾病對飲食并沒有太大的禁忌,合理飲食即可。
我們可以用葛根煎服或者泡水喝。《神農本草經》上記載葛根主諸痹。葛根還有升陽解肌,透疹止瀉,除煩止渴的作用。用其泡水或者煎服能夠起到預防作用。此外,我們可以根據自己的體質,服用相應的方劑。
謝丹丹北京中醫藥大學
李晶磊北京中醫藥大學
趙思雨北京中醫藥大學
李拓北京中醫藥大學
趙峻嘹北京中醫藥大學
齊恒北京中醫藥大學
付國兵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醫院
姚裴上海中醫藥大學針灸推拿學院
林麗莉福建省中醫藥科學院
董有康云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
何采輝廣州中醫藥大學順德學院
李運海北京中醫藥大學東方學院
唐學章中日友好醫院推拿科
鄭永宏西安脊柱外科
趙建新北京中醫藥大學第三附屬醫院針灸科
梅榮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
李勇北京中醫藥大學第四附屬醫院
宋柏林長春中醫藥大學
王春林云南省中醫醫院
李同軍黑龍江中醫藥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孫武權上海中醫藥大學附屬岳陽中西醫結合醫院
趙焰湖北省中醫院
中醫藥科普標準知識庫是中華中醫藥學會組織建設的權威、專業、惠民、多元的中醫藥科普公益平臺,旨在發揮學會專家資源優勢,構建科學、規范、標準的中醫藥科普知識內容,促進中醫藥健康科普與文化傳播,提高公眾對中醫藥的獲得感,助力“健康中國”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