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8月20日-22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會、北京中醫藥大學承辦,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中國醫藥集團中國中藥有限公司協辦的第十四次全國中醫體質年會在北京召開。來自各地的中醫體質學專業領域的近500名專家、學者及代表參加了會議。
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醫學院生物醫學工程系博導、博奧生物集團有限公司總裁程京教授,國醫大師、北京中醫藥大學終身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體質分會主任委員王琦教授,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閆樹江副局長,北京市中醫管理局屠志濤局長,中華中醫藥學會謝鐘副秘書長,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吳建偉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谷曉紅教授,北京中醫藥大學黨委副書記、體質分會副主任委員靳琦研究員,亞寶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全國人大代表、體質分會副主任委員任武賢先生,中國醫藥集團中國中藥有限公司市場部周穎總監,聯合國項目事務署吳鵬主任等領導和專家出席會議。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會副主委兼秘書長倪誠教授主持開幕式。北京大學第三醫院李東主任醫師宣讀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桑國衛院士的賀信:中醫藥作為我國獨特的衛生資源、潛力巨大的經濟資源,具有原創優勢的科技資源、優秀的文化資源和重要的生態資源,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發揮著日益重要的作用,中醫藥具有綠色健康理念、強調整體把握健康狀態,注重個體化治療,突出治未病、集養生保健、防病治病于一體,具有深厚的群眾基礎,越來越多的群眾希望在生命周期的不同階段都能夠享受到中醫藥全方位、多環節的服務。從體質學說的提出到體質學派的形成再到體質學科的建立,從“個體化診療”定義的表述到中國式的精準醫學——“九體醫學健康計劃”的制定,走出了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原創之路。中醫體質學是經過時間檢驗的方法學,將對健康中國與全球性公共衛生健康服務作出重要貢獻。
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副局長閆樹江講話指出,習近平主席對衛生與健康工作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強調“預防為主,中西醫并重”,中醫藥與西醫藥相互補充,推動中醫藥振興發展,助力健康中國建設。國醫大師王琦教授的九體醫學從多維度把握健康特征,老年人體質辨識首次納入國家公共衛生服務體系的中醫藥項目,65歲以上的老人可以通過體質辨識得到中醫藥保健指導,去年有6530.5萬人次的老年人接受了體質辨識,覆蓋率達41.87%,九體醫學不但服務健康,也為中醫藥養生文化創新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張伯禮院士做了題為“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進展”的報告,對中醫藥現代化研究現狀做了深入剖析,對未來發展與規劃提出指導性意見。
程京院士做了題為“中醫:科學化與工程化實踐心得”的報告,對中醫科學化與工程化的發展與路徑進行了講解與詮釋,并指出應以中醫為主導,結合現代科學檢測手段,充分發揮中醫在體質分類、未病預測和亞健康調理方面的獨特作用,大幅度降低重大疾病診治的開銷。
王琦國醫大師做了題為“大數據時代的中醫應對”的報告,指出中醫人在大數據時代,需考慮三個問題:一是抽樣是否是科學研究的唯一方法;二是理清“是什么”與“為什么”的關系;三是要找關聯還是找因果。同時,還需處理好六個關系:數據與判斷,可測不可測、精準與混沌、必然與偶然、關聯與因果、復雜與線性。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體質分會有北京中醫藥大學張惠敏副教授等16位代表作了大會學術交流與青年論壇交流。
本次學術研討會共收到學術論文118篇,其中108篇論文收錄《中華中醫藥學會第十四次全國中醫體質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內容涉及六個方面:中醫體質信息化研究(2篇)、中醫體質理論研究與文獻數據挖掘(35篇)、體質與健康、疾病的相關性研究與數據挖掘(32篇)、體質辨識治未病與數據挖掘(19篇)、體質研究在個體化診療中的應用與數據挖掘(16篇)、體質研究在健康管理中的應用與數據挖掘(4篇)等。評出了20篇優秀論文。
學術研討會前還召開了“中華中醫藥學會體質分會青年委員會成立大會”。成立大會由中華中醫藥學會體質分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倪誠教授主持,會議選舉產生了第一屆青年委員,包括1名主任委員、3名副主任委員及100名青年委員。會前進行的“中華中醫藥學會體質分會常委會議”審議并通過中醫體質分會管理章程,為體質分會的進一步發展明確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