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7日至9日,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分析分會、廣東藥學院和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藥民族藥檢定所承辦的第七次中藥分析學術交流會在廣東省廣州市順利召開。來自全國高等院校、研究院所、藥檢系統、醫藥企業等單位的二百余位代表以及廣東藥學院等廣州高校三百余位教師和研究生參加了此次會議。本次會議圍繞中藥質量分析研究的現狀、問題及發展趨勢進行了研討,會議征文共計180多篇。
會議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分析分會副主任委員、廣東藥學院梁生旺教授主持;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分析分會主任委員、北京中醫藥大學副校長喬延江教授,全軍中藥研究所所長、解放軍302醫院中西醫結合中心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肖小河研究員,第二軍醫大學現代中藥研究中心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張衛東教授,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北京大學蔡少青教授,中國藥科大學“天然藥物活性組分與藥效”國家重點實驗室副主任、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長江學者特聘教授郝海平教授,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副所長、國家杰出青年基金獲得者梁鑫淼研究員,廣東藥學院校長郭姣教授、副校長陳燕忠教授等專家領導出席開幕式。郭姣校長代表承辦單位致歡迎詞,喬延江主任委員致開幕詞,并轉達了中華中醫藥學會領導的指示和問候,感謝學會領導對中藥分析分會的關心和支持。
大會特別邀請了主任委員喬延江教授就我國的中藥分析學科建設作了專題發言,他全面分析了中藥分析學的學科建設情況,就學科建設和發展方向提出了建設性的意見。肖小河研究員就中藥質-效-量一體化評控問題進行了專題報告,提出了中藥質量控制的系統研究方法;張衛東教授報告了基于中藥的新藥發現,指出中藥已成為新藥開發的主要來源,并介紹了新的研究思路和方法;蔡少青教授提出了中藥藥效物質的“顯效形式”、“疊加作用”和“毒性分散效應”假說及分享了相關思考;郝海平教授報告了中藥體內外物質基礎分析策略與方法,提出了中藥體內代謝的綜合分析方法;梁鑫淼研究員報告了中藥高效純化制備與新藥發現,提出了多種色譜系統用于中藥成分的高效分離與解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王昌恩教授報告了自然科學基金支持中醫藥學基礎研究情況,介紹了基金申報與資助的相關情況;加拿大西門菲莎大學Paul Li教授報告了微流控與納米科技用于中草藥的研究,介紹了微流體單細胞芯片的設計制造及在中藥中的應用研究;中山大學蘇薇薇教授報告了復方腦栓通膠囊基于譜效學的藥效物質基礎、組方規律及潛在靶點與作用機制研究,提出了中藥藥效物質基礎研究的新思路;中國食品藥品檢定研究院中藥民族藥檢定所金紅宇研究員報告了中藥中痕量殘留檢測分析質量控制、魏鋒研究員報告了中藥材及飲片的質量問題及檢驗技術;河北省藥品檢驗研究院劉永利主任藥師報告了血栓通注射液質量分析;北京中醫藥大學黃建梅教授報告了燈芯草抗焦慮有效成分及其體內過程分析;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張穎博士報告了LC-MS/MS法同時快速分析人血漿中15種通脈顆粒多酚成分;上海禾萌信息科技咨詢有限公司張建平研究員報告了經典中醫藥理論的基礎解析、技術探索和發展思考;河南中醫學院第一附屬醫院劉瑞新博士報告了電子舌用于藥物味覺辨識的方法學研究;島津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林杯灶報告了島津LC-MS在中藥鑒定分析中的整體解決方案;成都中醫藥大學潘正博士報告了不同部位獨一味的NMR代謝組模式識別研究;廣東藥學院楊永霞博士報告了基于NMR代謝組學在中藥作用機制研究中的應用、鄒忠杰博士報告了基于代謝組學技術左金丸治療胃熱證的作用研究。
會議期間,組委會組織專家根據研究意義、學術價值、寫作水平、數據完整性等幾方面對會議征文進行了綜合評比,分別評選出大會論文一等獎3項、二等獎15項。
會議閉幕式由盧建秋秘書長主持,喬延江教授作了總結發言,并進行了論文頒獎。
經過兩天的大會交流,會議圓滿閉幕。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藥分析分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