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華中醫藥學會主辦,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承辦、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晉江中醫院協辦的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第十五次中醫診斷學術年會,經過近1年的籌備,在中華中醫藥學會領導的指導下,在中醫診斷學分會領導關心以及全體委員和專家、代表們的共同努力下,于2014年7月18日至22日在福建晉江順利舉行。
本次大會的召開,得到了晉江市衛生局、晉江中醫藥學會領導的大力支持。出席本次大會的中華中醫藥學會領導有副秘書長洪凈教授、學術部主任劉平教授。大會主要議程為中醫診斷學分會換屆選舉會議、專題報告和學術交流。
福建中醫藥大學中醫學院院長紀立金教授主持了大會開幕式。福建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黃有霖研究員首先致歡迎辭,歡迎海內外專家出席本次大會。中華中醫藥學會副秘書長洪凈教授、學術部主任劉平教授、福建省中醫藥學會秘書長吳寬裕教授、晉江市副市長曾獻禮、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王天芳教授、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主任委員、福建中醫藥大學副校長李燦東教授等領導出席了開幕式并作了講話。
出席這次大會的有來自全國各地的代表273人。代表中既有老一輩的學科帶頭人和一批中堅力量,也有年輕的后起之秀;既有工作在臨床一線的中醫專家,也有教育科研機構的學者,顯示出中醫診斷學隊伍的不斷發展壯大。本屆大會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圓滿完成了各項議程,成為一次民主和諧、團結奮進、凝結智慧、承上啟下的大會,一次高級別、高層次、高水平的大會!
一、學術交流
1.論文匯編
本屆會議共收到論文稿件141篇。經籌委會學術組專家的精心審核,認為所有論文均有一定學術價值,全部錄用編輯成《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第十五次中醫診斷學術年會論文集》,其中健康狀態辨識研究62篇、四診信息采集與規范化研究25篇、證候基礎研究25篇、教學方法研究24篇、英文稿件5篇。同時精選了16篇有較高學術水平的學術論文在大會上交流。這些學術論文的內容從基礎理論、臨床診治、現代診斷技術、教學方法研究等多方面展示了中醫診斷學近年來的研究成果,標志著中醫診斷學的理論、實驗、臨床與教學研究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高度。
健康狀態辨識研究相關論文中,楊濤等就417例冠心病心絞痛患者,研究其病位、病性的組合規律,王萍等提出了中醫證本質的異質性研究,鄭霖勃等研究了淺析嶺南發熱醫案的臨床表現,張啟明等提出了中醫證候要素的確認方法,葉文倩等介紹支氣管哮喘證素評定量表的信度和效度檢驗,王文娟等研制了地中海貧血患者腎虛證候流行病學調查問卷,袁世宏等介紹構筑隱樹模型的算法與中醫辨證思維的統一。
四診信息采集與規范化研究相關論文中,吳昊等從中醫角度探討了非疾病悲傷情緒大學生立冬節氣的軀體、情緒和人格表現特點及其相互的關聯性。郭睿等介紹了基于小波包變換的中醫寒熱證型聲診信號的分析與識別,徐琎等分析了冠心病的中醫四診信息及證候分布特征,劉攀等提出了基于聚合經驗模態分解的脈象信號重構及其分類應用,張志楓等探討了基于“寸口”脈圖的體外循環搏動灌注量化指標的建立,宮愛民等闡釋了中醫舌面望診量表研究中幾個問題,覃光輝提出了一種新的澀脈客觀診斷標準。
證候基礎研究相關論文中,曾常春等從血紅蛋白色度學特性探討了血瘀證特異性色診現象的形成機制,梁建慶等分析了心臟驟停后綜合征家兔的中醫證型分布規律及其與乳酸、TNF-a水平的相關性,洪芳等觀察了陰虛動風證帕金森病異動癥大鼠腦內多巴胺D1受體的變化情況,程榮菲對DLC-1基因甲基化表達與肝癌不同證型的相關性進行了研究,袁肇凱等結合中醫證候系統生物學研究的現況闡述了三個關鍵問題及對策。
教學法研究相關論文中,陳家旭對歷版《中醫診斷學》教材進行了比較并對新版教材的特點做了分析;謝文英分析了如何建立合格的《中醫診斷學》通識課程;寇美靜介紹了以學生為案例進行望面色教學實踐的體會。
2.專家論壇
本屆大會邀請了劉建平教授、李燦東教授、王天芳教授、吳承玉教授、張恒鴻教授、陳小野教授6位專家作專題學術報告,另有14位代表在大會上宣讀論文。
北京中醫藥大學劉建平教授作了《基于循證的中醫證候研究思路與方法》報告,提出“證型”(或證素)的判斷是基于中醫師望聞問切所采集的信息,作出的關于疾病病性和病位的綜合判斷;具有其主觀性,受中醫師個體差異的影響,但不排除其客觀信息的采集?!氨孀C”是確定治則治法的前提,“辨證”是優化治療方案的依據,“辨證”是動態調整的具體體現,“辨證”是判斷療效的依據,“辨證論治”是中醫復雜干預的典型代表。對證候客觀化研究的關聯性和一致性等問題進行了闡明,并指出,證候與療效評價的不可分割性。
福建中醫藥大學李燦東教授作了《基于整體思維的健康狀態辨識的研究與應用》報告,首先運用生活中鮮活的事例形象地指出中醫學診斷思維的特點及其思維的偏差。同時提出,健康狀態辨識研究是中醫診斷學的拓展和延伸,狀態包括:未病態、欲病態和已病態,涵蓋了體質、生理病理特點,病、證,狀態是結構與功能的統一體,是中醫健康認知理論的核心。中醫對疾病狀態認識的特色是辨證,中醫健康狀態辨識(辨證)的關鍵問題:一是四診信息采集的可靠性,二是辨證思維和方法的正確性。從宏觀、中觀、微觀三方面完整、合理地構建健康狀態表征的參數體系,構建以“狀態”為核心的健康認知理論體系,從而在中醫健康管理中進行應用。該報告內容生動,意義深遠,值得我們同仁好好學習。
北京中醫藥大學王天芳教授作了《中醫診斷學研究方向與思路》報告,在癥、證、病的規范化研究,診法客觀化研究,證的分布、演變規律及診斷標準以及證的生物學基礎等方面提出了自己深刻的見解,如癥的術語及其內涵、癥的量化分級、癥與證的對應關系是一對多、主次之分、必要與充分,癥與證的計量關系應是癥在證及證候要素診斷中的貢獻度等,同時指出,癥、證、病的規范化研究是其他相關研究的前提和基礎。王教授在客觀上提出當前中醫診斷存在的問題和可能的解決對策,對我們很有啟發。
南京中醫藥大學吳承玉教授作了《中醫藏象辨證體系的構建研究》報告,指出當前中醫面臨辨證方法多樣,尚未形成統一、規范的辨證理論體系的困境,提出自己的“中醫藏象辨證體系”。該藏象辨證系統主要通過文獻研究、流行病學調查和專家意見征詢,運用多種數理統計數據挖掘及文獻研究方法,探討五臟系統基礎證及病性病性組合規律。該研究突出“以象測藏,從癥辨證”的原創思維,反映病證結合新思路與方法,構建了“藏象辨證體系”,創建辨證思維模式,體現了辨證的原則性和靈活性,同時引入現代醫學的實驗室及輔助檢測指標,體現時代特征,強調病證結合的重要性,構建新的符合臨床需要的夢想,是我們大家的夢想。
臺灣長庚紀念醫院張恒鴻教授作了《中醫辨證術語共識之研究》報告,認為辨證診斷術語之涵義和臨床應用規范(共同的溝通語言)是進一步發展中醫研究和診療的先決條件,通過建立中醫診斷共通語言,中醫臨床診斷作業規范,中醫診療服務系統化,從而達到共識成果應用。張教授通過一系列的研討方式,建構中醫辨證診斷術語之涵義和臨床應用共識,辨證診斷術語的內容包括:病因、病位、層次及證候等共67項,主要討論確認該辨證術語是否可作為辨證使用?類似之辨證術語的辨析?該辨證術語的可取代性?現行使用的涵義是否符合臨床?問卷調查中醫界對該術語認知的一致性等,該研究非常有意義,張教授研究問題特別實際而扎實,對我們中醫學的發展有很好的促進作用。
中國中醫科學院陳小野教授作了題為《局部之證,非全身之證》的報告,陳教授通過了大量的文獻研究,闡述了局部之證,非全身之證,虛證病理的逆向重演和腎虛證的非定位性,提出了整體辨證與局部辨證相結合的思路。
新疆醫科大學張星平教授作了題為《失眠癥中醫不寐五神分型肝不藏魂與腎不藏志型PSG特征研究》的報告,張教授基于“五神不入于五臟”理論研究了肝不藏魄與腎不藏志型失眠的特征,為失眠的診斷和治療提供的新的思路。湖南中醫藥大學胡志希教授作了題為《早發性冠心病血瘀證與eNOS基因單核苷酸多態性的相關性研究》的報告,胡教授通過研究早發冠心病血瘀證與eNOS基因單核甘酸多態性的相關性,提出eNOS基因SNP位點等位基因可能是早發冠心病發生的危險因素,但可能不是早發冠心病血瘀證的易感因素。南京中醫藥大學徐征副教授作了題為《中醫藏象辨證體系應用與原發性肝癌辨證規律的研究》的報告,探討了采用中醫藏象辨證體系研究肝癌病證辨治規律,藏象辨證思路,兼具原則性和靈活性,更符合中醫“從癥辨證”的基本原理與辨證規律。
廣州中醫藥大學陳群教授作了題為《痛證的臨床診治及用藥特點》的報告,陳教授從病因病機、發病特點、辨證要點以及臨床用藥做了深入的闡述,為臨床痛證診治提供了參考。北京中醫藥大學李洪娟教授作了題為《證候熱力學初探》的報告,論述中醫證候理論與熱力學理論的內在聯系,詳細闡述采用熱力學方法研究中醫證候的基本原則、技術、手段,并舉例典型的證候熱力學病例的研究。上海中醫藥大學李福鳳教授作了題為《中醫面診信息采集與識別方法研究》的報告,闡述了中醫面診采集與識別的方法。首都醫科大學劉文蘭副教授作了題為《從腎主骨生髓理論研究肝纖維化肝腎陰虛爭得病理本質》的報告,闡述了一貫煎逆轉肝纖維化的作用機制之一是通過促進骨髓間充質干細胞募集到肝臟而發揮修復肝臟的作用,對于臨床合理應用一貫煎起到一定的指導作用。云南中醫學院楊梅教授作了題為《459例滇西北地區燥證證候研究》的報告,闡述了滇西北燥證的特點是外內皆有燥,以外燥為主,燥濕相兼,津液布化不均,腎虛易虛,肝火易亢。北京中醫藥大學趙麗紅作了題為《肝炎肝硬化患者常見證候要素的分布特點》報告,闡述了肝炎肝硬化患者證候要素的組合在代償期以單1或2種組合多見,各證候要素多合并血瘀,失代償期則大多表現為3種以上組合,各證候要素多合并水停。
另有,北京工業大學醫院胡廣芹主任作了《痤瘡患者背部痧象特征的量化研究》報告,河北聯合大學(原華北煤炭醫學院)中醫學院賈永森副教授作了《噎膈血瘀證患者血清干預食管癌EC9706細胞的機制——噎膈血瘀證分子診斷研究》報告,福建中醫藥大學林雪娟副教授作了《基于電子鼻技術的2型糖尿病患者氣味識別分析》報告,福建中醫藥大學陳淑嬌博士作了《圍絕經期綜合征中醫病理特征的研究》報告,山西中醫學院杜彩風副教授進行了《中醫診斷學》教學引入誤診案例的模式探討。
二、換屆改選
根據中華中醫藥學會有關文件規定,本次大會前進行了中醫診斷學分會領導班子的改選。改選嚴格按照學會章程規定要求,在中華中醫藥學會領導下,在各省市中醫藥學會推薦的基礎上,充分發揮與會代表民主作用,以團結、和諧、包容為原則進行改選。
根據總會的要求,選舉照顧地域分布,從利于開展學會工作方面進行考慮。籌委會分別召開了上一屆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會議和秘書長會議。最后全體委員通過投票選舉的辦法,選舉產生了新一屆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顧問、主任委員、副主任委員、常務委員、委員和青年委員。
經民主選舉,一致通過了王天芳(北京)為新一屆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名譽主任委員;王國斌(河南)、嚴石林(四川)、嚴惠芳(陜西)、張紹靈(長春)、陳雪功(安徽)、季紹良(北京)、趙清樹(內蒙)、費兆馥(上海)、袁肇凱(湖南)、高爾鑫(安徽)為顧問;李燦東(福建)為新一屆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主任委員;王憶勤(上海)、田元祥(北京)、吳承玉(南京)、張星平(新疆)、李峰(北京)、陸小左(天津)、陳群(廣東)、周小青(湖南)、鄭進(云南)、鄭小偉(浙江)、黃岑漢(廣西)為副主任委員。新一屆中醫診斷分會委員169人,青年委員8人。
新當選的主任委員李燦東教授提名甘慧娟教授為秘書長,李晶教授、樊蔚紅教授、薛曉琳教授為副秘書長,這一提名獲得了全體委員們的表決通過。
名譽主任委員王天芳教授就上屆會議以來的工作做了總結,并簡短地回顧了中醫診斷學分會會的發展歷程。
主任委員李燦東教授代表新一屆中醫診斷學分會所有委員,對前任主任委員王天芳教授為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的繁榮、為中醫診斷學事業發展做出的卓越貢獻,表示衷心地感謝!
三、會議號召
1.充分利用中醫診斷分會這個平臺,開展學術交流與合作。進一步研究本學科的內涵和外延,凝練學科方向,形成合力,同時,還要進一步拓展海內外合作空間,與海內外同道一起,共同推動中醫的學術進步。
2.堅持百花齊放,既要重視現代研究,也要重視傳承。中醫診斷學理論研究是學科發展的基礎,是根的工程,離開了這一點,中醫診斷學的學術就將成為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因此,我們要進一步發揮老一輩中診專家的作用,強化中醫思維,提升中醫診斷學的理論水平。
3.加強學科的頂層設計,發揮示范引領作用。診斷是治療的依據,證的研究是中醫臨床和臨床研究的核心,因此,中醫診斷學科應本著有為才能有位的態度,發揮整體思維優勢,加快中醫診斷標準制定,加強學科交流與滲透,發揮對臨床各科的輻射作用以及對健康產業的支撐作用。
4.加強教學交流,發揮學科在人才培養方面的作用。中醫診斷學課程在各個層次的中醫人才培養方面起到重要作用。我們要切實轉變教育教學理念,加強校際間的教學交流與合作,重視中醫診斷學教材建設,積極推動資源共享,讓各個兄弟院校的中醫診斷學都能成為學生終生受益、終生難忘的課程。
最后,新一屆領導班子成員講話,秘書長甘慧娟教授對本次大會作總結發言。大會初步擬定下一屆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分會在河南召開。
中華中醫藥學會中醫診斷學分會第十五次中醫診斷學術年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