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研究內容
1.篩選一批社區常見病中醫藥治療技術。
以有效性、安全性、經濟性、適宜性、可推廣性等為考核指標,采取問卷調查方式對不同經濟水平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進行抽樣調查,加權得分累加及聚類分析等統計處理,篩選出一批社區迫切需求的中醫藥治療技術。
2.循證醫學臨床研究方法評價適宜技術臨床療效。
按照循證醫學中醫臨床研究方法,開展多中心、臨床隨機對照試驗,運用國家中醫藥行業標準、病例納入和排除標準,在多個社區進行臨床觀察研究。
3.建立規范化社區常見病中醫藥治療技術方案及推廣體系。
①通過文獻查詢,系統評價方法,對每一項社區常見病中醫藥治療技術科學性進行論證分析;德爾菲專家咨詢法進行專家咨詢論證,最終建立規范化社區常見病中醫藥治療技術方案。
②采取各種學習班、進修班、現場指導、計算機遠程示教等多種形式推廣,確立廣西中醫學院附屬瑞康醫院為技術指導核心,各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技術推廣示范單位培訓主體模式的推廣體系,力求做到學員“學得會、用得上、有效果、可持續”。
4.綜合評價推廣績效,建立長效運行機制。
從社區醫務人員對中醫藥治療技術接受程度、掌握程度、熟練程度、患者對技術療效滿意度、價格滿意度等多方面進行綜合推廣效果評價。
建立廣西中醫學院附屬瑞康醫院為技術培訓指導中心,各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為技術推廣示范單位的主體模式,形成以地方衛生行政部門干預為導向,社區全科醫生、護士為技術骨干,社區居民齊參與長效運行機制。
二、創新要點
1.理論創新。將中醫 “治未病”思想創新性應用到社區預防、養生、保健、治療、康復、健康教育“六位一體”全科醫療當中,滿足社區居民的基本醫療和健康保健需求。
2.技術創新。首次按照循證醫學中醫臨床研究方法對社區常見病中醫藥治療技術進行臨床驗證;根據科學技術轉化原理、系統科學原理,針對社區常見病的內治、外治、針灸、推拿等中醫技術進行配置、重組、集成,篩選出一批具有“簡、便、驗、廉、效”特點中醫藥治療技術。
3.推廣機制創新。結合經濟背景、文化背景、民族背景、居民結構特征,建立政府干預為導向,與市場調節相結合,協調聯動、社會動員、適當經濟補償、約束與激勵并用的新機制。
三、取得成果
1.篩選出15項成熟度高、穩定可靠,易學、易懂、易掌握的社區常見病中醫藥治療技術。
2.建立廣西全科醫學教育培訓基地1個、社區衛生服務技術指導中心1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3個、社區衛生服務站4個,成立了廣西社區衛生醫師協會。
3.建立了規范化《社區常見病中醫藥治療技術方案》。
4.培養碩士研究生15名。
5.獲發明專利1項。
6.出版中醫進社區系列叢書1套。
7.發表論文113篇。
8.獲得廣西科技進步三等獎1項,廣西衛生適宜技術一等獎1項。
四、社會效應及經濟效益
本研究成果已在廣西19個城市社區推廣應用。接受培訓社區醫務人員2560人次,90%學員熟練掌握培訓技術?;颊呖倽M意率為86.15%,年直接及間接節約醫療費用達2737.5萬元,產生了良好社會和經濟效益。